11月4日,2025工业文化发展大会在上海顺利举办。在工业文化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平行会议上,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《中国工业强市工业现代化发展观察》课题组发布《中国工业强市工业现代化发展观察》。
工业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引擎与物质基石,工业现代化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,城市是践行工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。中国城市众多,涵盖传统工业基地、新兴制造强市、特色产业城市等多种类型,为研究工业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样本和多样化的观察视角。为科学系统评估工业现代化水平,助力把握进程、诊断问题、引导政策、推动战略落地,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组建《中国工业强市工业现代化发展观察》课题组,依托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,对我国重点工业强市工业现代化发展做出专题研究。
课题组研究认为,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呈现三方面新特征:一是阶段上,转向高质量发展,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核心竞争力,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技术根基。二是国情上,注重包容共享,适应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国情,推动工业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。三是文化上,打破“工业化=西方化”迷思,积极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文明。
基于对新时代中国工业化的认识,课题组以系统性、导向性、可测度、可扩展为原则,围绕反映工业整体与竞争力、预判演进趋势、支撑中国式现代化、体现制度优势、塑造工业文明新形态的构建导向,建立了含5个一级、20项二级和27项三级指标的工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。据此,对全国297个城市开展综合评价,并选取前100名城市为重点研究对象,最终形成了“工业强市工业现代化百强榜单”。
从总体态势看,2022-2024年,我国各城市工业现代化发展得分整体上稳步增长,297个城市的均值和中位数持续增长,超180座城市实现得分“三连涨”。据2024年评价结果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苏州、重庆等城市领跑全国。百强城市分为4个梯队,前10名为第一梯队,11至30名为第二梯队,31至60名为第三梯队,61至100名为第四梯队。从地区差异来看,进入百强榜单的东部地区城市最多,共有56个,其中进入前50的有35个;中、西部地区上榜城市数量相近,分别是19个、21个,分别有6个城市进入前50;东北地区上榜城市4个,进入前50的有3个。从省份看,2024年上榜数量最多是山东和江苏,分别是14个、13个,广东和浙江紧随其后。从分项结果来看,工业核心竞争力整体上稳步增强,工业强市的得分均值从2022年的22.99增长至2024年23.17,2024年深圳、北京、苏州、上海、广州等城市得分领先。工业未来引领力的均值从2022年的19.14增长至2024年的19.41,上海、深圳、北京、宁波、成都等城市得分领先。工业发展带动力的均值从2022年的13.43增长至2024年的13.55,上海、重庆、苏州、北京、杭州等城市得分领先。工业产业治理力的均值从2022年的13.16增长至2024年的13.63,上海、北京、苏州、重庆、大连等城市得分领先。工业文明塑造力的均值从2022年的12.62增长至2024年的12.85,北京、深圳、上海、杭州、广州等城市得分领先。
课题组从工业强市中选了四个代表性城市,作为推进工业现代化的典型案例,深入分析其主要特征和典型经验。一是产业科技创新强市北京,以高端创新为引领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工业现代化实践。二是先进制造强市深圳,瞄准高端高质高新,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先进制造业中心。三是老工业基地沈阳,聚力产业全面振兴,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。四是文化产业融合城市上海,推动文化、科技、产业深度融合,走在工业现代化进程前列。
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,“十五五”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、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。面向“十五五”,为推动工业现代化建设,课题组提出五方面建议:一是强基筑峰,全面夯实工业核心竞争力;二是科技驱动,多维度增强工业未来引领力;三是融合赋能,强化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带动力;四是治理革新,构建适应发展变革的产业治理力;五是文化铸魂,共同培育增强中国工业文明塑造力。
